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一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細讀了李烈校長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受益匪淺。
以“愛”育“愛”的兒童觀。尊重和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在李烈校長看來,以“愛”育“愛”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摯、神圣無瑕的愛;而且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賞識、接納與寬容上。正是有了這樣的兒童觀,李校長的教學圍繞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愉悅地學習、生活。
在“首因效應”中重塑學生的自信。李校長每接一個新班,首先考慮如何使學生喜歡她、愛上她的數學課。因此她著重做好三個“第一”,即上好第一節啟導課、上好第一節新課、重視第一次個別談話。對照自己的教學,這三個“第一”我也重視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細細琢磨,與李校長的作法相比,我的真情投入不夠,我的語言缺乏藝術,效果當然相差甚遠。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李校長深信“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自信,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她對學生堅持表揚為主,特別是對“學困生”。她深入學生,看到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真誠賞識孩子,幫助孩子發揚長處,充滿自信,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度。對學生的要求,不做橫向比較,只要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進步就給予表揚,甚至運用“夸張”的手法,及時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學生越做越好。想想自己對待學生,我真的太吝嗇表揚了,特別是對“學困生”,看到學生的進步,想好的語言,總覺“夸張”,于是只在唇齒之間徘徊,難于出口。
課下用愛心為孩子補課。教學水平再高,在一個班中也會出現幾個不令人滿意的“學困生”。輔導這些讓老師焦心和煩心的學生,卻成了老師每天的苦差,于是怨聲載道是司空見慣了。李校長客觀地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待教學中出現的“學困生”,課下用愛心為他們補課,著實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她認為補課是教師的職責,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她經常利用課余飯后的時間為學生補課,做到既補課又補“心”,把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效果顯著。這些我感愛最深,四年級下學期,我們班的學生由來自37間不同學校的學生組合而成,學習成績參差不齊,“雙差生”較多,學校領導也傾注了不少熱情,我們科任老師更是煞費苦心。我每天都擠時間為學生補課,有針對性的面對面的輔導,學生有了進步,我通過電話或親自登門家訪,給予真誠的鼓勵。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濃了,有幾個學生每天都追著我要數學題做,五年級下學期,她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不少。
李烈校長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我銘刻在心,它已指導著我的教學行為,以后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踐行它,加深愛的情感,讓自己更具愛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二
半個世紀以前,中國人親近歷史,主要是通過戲曲和評書。后經媒介革命,通過話劇、電影、報刊,一樣可以培養歷史情趣。與西方人不一樣的是,我們很少通過街頭雕塑,銘記民族歷史中值得記憶的民族英雄,或多或少這是一種文化缺陷。不過,最嚴峻的問題是,當歷史從所有這些媒介中漸漸消退,中國人該從何處去了解祖國和世界的過去。
從簡單化和嚴重概念化的中學歷史課本嗎?或者是越來越繁瑣艱澀的大學論文集?實際上,中國人開始不喜歡歷史,恰是因為這兩種東西在盛行!
中學歷史課本剔除了歷史細節,把歷史脈絡搞成數學定律,沒有李自成一定會有張自成,紛復曲折的歷史故事蛻變成一連串兒難于背誦的年份。
大學歷史專著旁征博引,不知所云。有道是,“我們走得太遠,忘記了出發的目的”。這種歷史鉆研,以遠離紅塵為驕傲,成為極少數人孤芳自賞的古玩,密不宣人,誰要是去《百家講壇》講了些老百姓聽得懂的故事,誰就會遭到圍剿。
這是一種離奇的文化氛圍,反對細節,反對通俗,認為只有枯燥和深澀才夠得上客觀和經典。這種把學術神圣化殿堂化的變態情結,幾乎要了歷史的命,它使大多數國人從上了中學開始便厭惡歷史,最后因為忍受不了故紙堆里散發的腐朽氣味兒,放棄最后了一絲期盼。
其實,我們厭惡的不是歷史,是關于時間的流水賬,我們拋棄的也不是歷史,只是死氣沉沉的中國式的史學研究。
真實的歷史是生機盎然的,如同它被稱為“新聞”時一樣,曾經五彩斑斕,因為充滿各種關于成功和勝利的可能性而彌漫著喜悅,也因為充滿遺憾和失落而具有悲劇之美。
真正的歷史沒有定論,它總是在新的發掘中接近著真相。于是,歷史不應該是一組組年代和數字,而應該是一場場有意思的討論,找出其中失敗的緣由,分析哪些成果未能實現。
真正的歷史是有趣的,因為真歷史總是充滿細節,一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既然歷史用無數鮮活的細節編織出它的發展方向,復原這些細節,歷史便會贏得人民的喜愛。
真正的歷史一定是通俗的,至少沒有現階段歷史論文表述得那么繁瑣。
今天,中國人能否親近歷史,取決于我們怎樣描述往事。
(摘自《阿憶的博客》)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三
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輕的法國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勇捐軀,但卻被譽為數學天才。這是因為他在馬其諾防線服役時,寫下了不朽的數學手稿。
于是,多布林在阿登省作戰時所寫下的數學手稿,就此重見天日。這確立了這位年輕士兵作為現代數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和當代概率理論的創始人的地位。這在法國知識界引起了一場轟動。法國科學院為此出了一期特刊,刊載了多布林手稿的全文,“以示對天才的敬意”。
據法國杰出的數學歷史學家伯納德·布魯說,多布林的論文彌補了二戰前的《數學分析》和日本人20世紀50年代在概率理論方面的進展所留下的空白。多布林的研究涉及到應用數學最重要的一個領域,他預見到那些易受無規律干擾的事物的運動規律,例如粒子在諸如水這樣的流體中的運動等。
克勞德說:“我與哥哥在一間屋子中同住了,我了解他的夢想和志向。盡管60年后他才被人們所承認,但依然使我感到高興。多布林是一個認真而有天賦的人,他不允許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即便是上前線打仗也不能轉移他的注意力。雖然我對數學一無所知,但我始終為我的哥哥驕傲和自豪!”作為一位數學家,多布林無疑是位難得的天才人物,但作為一名戰士,多布林僅僅是一名戰士而已。多布林的遇難,是整個數學界的悲哀!歷史也許會說:數學家多布林,不應該出現在馬其諾防線!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四
哈,沒想到一讀才發現,這本書還真好看!它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短小而精彩、刺激的故事。像有這樣一個故事——1927年4月的一天晚上,美國芝加哥上主街的一家飯館里,美國最大黑幫頭目不會數學,但又不愿意對半分付飯錢,就跟別人打了一架,所有的人都死了。瞧,數學會"要人命"吧。
還有個令人稱奇的故事。數學家泰格為坎索上校辦了17件事,并索要了一筆奇怪的報酬:辦了第一件事要1便士,辦了第二件事要2便士,每辦完一件就加倍增加??墒强菜魃闲J莻€數學白癡,他競同意了——天哪!最終他要付給泰格1310英鎊71便士。所以說,學好數學很有幫助,至少能讓自己明白要該花多少錢??磥恚院笪乙煤脤W數學才行。
這本書的故事還有很多,每個故事都是那么有趣。在讀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慢慢喜歡上了數學。
當然,這本書還幫助我學會了一些計算的方法。如怎樣快速計算大數等,對我很有用處。還有很多的解題技巧,能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題做對。我不禁又想起一次數學考試來。在考試前,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解答一般奧數題都通行的"鑰匙",那就是舉一反三。但我當時根本沒有當回事。因為我覺得,學數學就是要背定理,記住了定理不就是舉一反三嗎?結果,我那次數學只考了91.5分。事后我十分后悔。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磥恚瑢W數學光背定理是不正確的,只有舉一反三,思維開闊,才能真正學好。
其實,做什么事情都要這樣,單單靠一種辦法是不行的。有時需要我們發散思維,多開動腦筋,多想出幾種辦法來,打破傳統,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其中最有效的一種,達到最佳效果。寫作文也是如此。要是光靠死記原來的寫作原理,曹雪芹就不可寫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魯迅先生曾說,《紅樓夢》把歷年來的所有傳統方法都打破了。
我喜歡這本書,它帶給我的不只是學好數學的辦法,更給了我學習其他知識和做人、做事的一些理念。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五
去年的暑假里我還讀過《數學大世界》這本書,這本書主要寫了在數學上易錯的題和數學學得很好的人,還有一些考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科學家法拉第的故事。他們一家人一個星期只能吃一個長面包。法拉第量了一下長度是42厘米。
法拉第想,這面包分配在7天吃,也就是一天吃42÷7=6厘米長的面包。后來他又找來白紙,在白紙上畫了6厘米長的線段并在線段上畫了13個距離相等的線條。早晚各吃一片,一周正好吃完。
當時我還在想為什么不畫14個線條呢?我又仔細一想,??!如果畫14個線條,用刀切開就是15片,不符合一周正好吃完的條件。
后來學校在數學課上老師講到這個知識點時,我一聽就立刻想到這個故事,明白了道理。
總之,我讀了《數學大世界》這本書,增長了好多知識呢!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讀書,我們收獲了知識,也學會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走進書的海洋,開闊視野、感受讀書的樂趣吧!
這個暑假里我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名字叫《特別要命的數學》這本書里給我們講了很多的數學知識。
講的是一維、二維和三維世界,非常的有趣。這本書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鏡子數、有趣的方格等。我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本書,看完之后絕對數學成績會有進步的。下面我給大家講個這本書里的一個故事。
你聽說過鏡子數碼?你也可以叫它“數字的回方結構”它是指順序和倒序都一樣的數字,如131或7227或2187812。這種數字很怪,不管你順著寫還是逆著寫,寫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數,而且,你得到這種數字的方法也很奇特。
你可以試一試:
1、取一個兩位數,寫在紙上。
2、在下面寫上這個數的前后位置交換后的數。
3、把這兩個數加在一起。
4、然后在下面再寫上這個數的前后位置交換后的數。
5、再把這兩個數加在一起。
6、繼續,最后你會得出一個鏡子數。
如:選78,然后用7887=165,再用165561=726,接下來用726627=1353,繼續13533531=4884。這個數4884就是我們要找到鏡子數。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看了《馬小跳玩數學》,書的作者是楊紅櫻。她寫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很受兒童喜愛。
書的主要內容是80個趣味數學故事,如“租船風波”;最讓我著迷的是“五角星”,里頭講了怎樣折五角星,但我還是沒看懂,暈??!
馬小跳與他的伙伴們在生活中,碰到過許許多多的數學難題,難以理解,可他們每一回都動腦解決,并在文章中或文章最后揭曉答案。
這本書通過生活來教我們一些數學竅門,方便我們的生活,讓你的大腦靈活起來,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我翻開第一頁看,就遇到一個難題。我做了好幾次草稿才算出來的。我看了下面幾頁,分別有:爸爸有多少人,愛因斯坦的謎題,三好學生有多少,生日套餐,貓吃魚。里面的數學題越來越難了。慢慢的我被吸引住了,喜歡上了《馬小跳玩數學》。媽媽說:"好,好,有興趣就好!"于是我更有興趣看完了這本書。
我覺得看了這本書,我的數學慢慢地就提高了??戳诉@本書使我大開眼界,以后還要看這類的書。
數學的歷史讀后感篇七
近來研讀了《聚焦小學數學》這本書,感受頗多。首先我想談的是:
一、關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何提高這40分鐘的有效性,這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書中斯苗兒老師做了具體的闡述。她要求我們:“強化目標意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恰當講解示范”。施銀燕老師告訴我們:“有效是教學的價值追求”,彭傳新老師闡述的:“讓開放與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后頗受啟示。
我想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群體,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比如教學認識鐘表時,我就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制作了幾個鐘面再配上不同顏色的分針和時針,來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有效;又如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我在教學“找規律”時,制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那不斷重復出現的圖形、事物、生活現象再配上音樂,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課他們情緒高漲,思維得到很好的發揮,效果好。
二、關于學習起點與教材預設。
書中談到“當學生起點與教材預設不一致時,我們應該怎么辦?”郭立軍老師告訴我們:從孩子的發展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學生的理解程度,調整教學預設。
比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退位)》時,因為有了加法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所以我調整了這節課教學重心,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看情境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及講解學生容易出錯的、有關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應用題上。這樣,不僅練習了減法計算,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還記得上次去杭州聽了特級教師黃愛華在對《比較數的大蟹處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級教師處理細節的能力。在比較數大小環節中,教師通過適時走進來,巧妙地退出去,與學生交流互動,引導課堂動態升成?!澳阏媪瞬黄?,一下子就抽出了數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們怎么說不好?”“黃河隊這位同學真了不起,袋子里只有兩個1,你都抽到了?”等等語言的組織,使得這堂課細節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師從孩子的發展出發,從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導孩子更好地學習,讓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關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書中孔企平老師認為“自主、合作、探求”與“模仿、訓練”的.方法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屬于間接教學后者屬于直接教學,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因為這種間接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帶來巨大變化。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除了公開課外,平常我們采用較多的還是“模仿+訓練”的教學方式,因為時間有限,這樣好像更快捷地達到知識的彼岸,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數學的課堂是師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為活躍的場所,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真正使我們的課堂開放、有效。